進站公告
杜絕詐騙 人人有責
【認識機油 - 機油性狀表】
選擇機油時,可藉由每一款機油的性狀表來做為參考。性狀表中的每一個數值,皆經由公正的測試方法取得,以利於用來比較機油的優劣。
以下為機油性狀表中常出現的數據,也是消費者選擇機油時最科學的參考依據。
√ SAE級數 |
√ 在15℃下的密度 (Density at 15℃) |
√ 40℃ 動態黏度 (Viscosity at 40℃) |
√ 100℃ 動態黏度 (Viscosity at 100℃) |
√ -30℃ 黏度 (Viscosity at -30℃) |
√ 黏度指數-VI值 (Viscosity Index) |
√ 流動點 (Pour Point) |
√ 總鹼值 (TBN:Total Base Number) |
√ 高溫高剪切黏度 (HT/HS Viscosity) |
√ 蒸發損失 (Loss by evaporation) |
√ 硫酸鹽灰份 (Sulphated ash) |
性狀表內容說明:
√ SAE :
SAE (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) =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
SAE制訂了一套數碼系統以有效的數據去定義出機油的黏度,將機油黏度指數以數字由低至高代表機油的黏稠度,數字越小則機油越稀(流動性高),數字越大則機油越濃(流動性低)。
現今市面上的機油大多皆為複級機油,也就是由兩組數字組成,如5W-30。其中W所代表的意思為冬季(WINTER),再W前的數字代表機油低溫可順利啟動的黏度指數,簡易的判斷可將W前的數字減35,約為最低啟動溫度。例如 : 5W30,<5W>的最低可啟動溫度約為-30℃。而W後的數字<30>則代表著機油在100℃下的黏度指數。
√ 在15℃下的密度 (Density at 15℃) : 在15℃下油的密度,當密度的數值越高,表示其濃度越高,對引擎的保護越好,使用時,引擎的聲音越小,越安靜。
√ 40℃ 動態黏度 (Viscosity at 40℃) : 當黏度的數值越高,表示其濃度越高,在高溫時表現越好。
√ 100℃ 動態黏度 (Viscosity at 100℃) : 當黏度的數值越高,表示其濃度越高,在高溫時表現越好。
√ 在-30℃ 下的黏度 (Viscosity at -30℃) :
√ 黏度指數-VI值 (Viscosity Index) :
機油的黏度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,溫度越高,黏度越低(越稀);溫度越低,黏度越高(越稠)。VI值則為衡量機油因溫度變化而導致黏度改變的程度,VI值越高,機油黏度越不容易因為溫度改變而改變;若VI值越低則表示機油很容易因溫度的變化而導致黏度改變,也就會失去機油原本應該有的表現。簡單來說,VI值越高,機油在引擎高溫運作下的穩定性就越好。
√ 流動點 (Pour Point) :
當潤滑油冷卻至某溫度後,將失去其流動性,此溫度稱之為流動點。
√ 閃火點 (Flash Point) :
潤滑油加熱時會產生蒸氣,此與空氣混合達到可燃氣體之最低濃度時,有火苗存在會產生一閃即自滅的燃燒之最低溫度稱為閃火點。
√ 總鹼值 (TBN:Total Base Number) :
TBN為衡量機油耐用度的一個重要指標。潤滑油經過氧化作用後會產生酸性物質,一旦潤滑油中的酸性物質過高,其保護性及潤滑性降低並且會開始腐蝕引擎內部機件,也就是所謂的機油劣化。而總鹼值TBN的功效即為以鹼性的成分來中和潤滑油中產生的酸性,以防止潤滑油因氧化後而快速劣化。因此機油的TBN越高,則酸鹼中和的能力就越強,也代表著機油的耐用度越佳(越不易劣化)。
√ 高溫高剪切黏度 (HT/HS Viscosity) :
機油的使用性能不僅與其低溫下的粘度有關,而且還與其在高溫下的粘度有關係。由於多級油是非牛頓液體,因此在發動機情況下(150℃,剪切率10%),潤滑油的粘度對潤滑油在高溫下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。故提出高溫高剪切粘度,簡稱HTHS(High Temperature High Shear)粘度。
一般情況下,高溫高剪切黏度越高越好。
√ 蒸發損失 (Loss by evaporation) :
蒸發損失的標準測試方式是將油溫維持在250℃,60分鐘後,測量油量的減少量,測試規範後所換算出來的消耗比例。
√ 硫酸鹽灰份 (Sulphated ash) :
代表機油在燃燒後所剩下的固體物質,數字越高,代表機油有可能會比較容易產生油泥,如果機油有非常高的閃火點,產生油泥的機會也會比較小。